[ 路丁前言 ] 从业输变电路线设计方案、工程施工、工程监理、工程造价的人员在所难免常常要跟“砼”字相处
砼的读音为“tóng”(与“铜”字的读音一样),“砼”与“混泥土”同义词,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现场,常常把“混泥土”三个字缩写为“砼”。“混泥土”一般指混凝土、沙、碎石子和水按一定占比经拌和而得的混凝土,也称水泥混凝土。
“砼”一字的创始者是知名构造学者蔡方荫专家教授。造就时间1956年。那时候课堂教学高新科技落伍,沒有收录机,都没有打印机,学生学习认真听讲全靠做笔记。“混泥土”是工程建筑中最常见的词,但笔画过多,写起來费劲又费时间。因此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胆大用“人工石”三字替代“混泥土”。由于“混泥土”三字现有三十笔,而“人工石”三字才十笔,可省下二十笔,大大的加速了手记速率。之后“人工石”生成了“砼”。构形意会为“人造合成的石块,混泥土硬实如磐”。并在在校大学生中获得营销推广。1955年8月,中科院编译程序出版发行联合会“专有名词室”核准施行的《结构工程名词》一书里,确立强烈推荐“砼”与“混泥土”一词并且用。此后,“砼”被普遍选用于各种工程建筑的期刊杂志中。
1985年6月7日,我国文字改革联合会宣布准许了“砼”与“混泥土”同义词、并且用的法律规定影响力。此外,“砼”的字读音恰好与法语“BE—TON”,法国“Be—ton”,俄语”BE—TOH“混泥土一词的音标发音基本一致。那样,在基本建设行业中更有益于国际性学术论坛,是个工程建筑专用型字。
之后,在工程图纸、技术性文档中又时兴起“钅仝”字(金字旁,右侧一个“仝”字),用以取代“混凝土结构”五个字。但是这个字,创字的大道理不充足,因此未被宣布准许、营销推广,在字典中也查不出这一不合理合法的字。
蔡方荫工程院院士
知名构造学者蔡方荫专家教授 (1901—1963)江西省南昌人。土木工程构造权威专家。1925年毕业于清华后,入英国麻省理工大学高校建筑专业学习培训,获学士、研究生学位。1928年在美国洛杉矶建筑工程公司任设计方案技术工程师。归国后面试到东北大学建筑专业任教授。授课黑影学、工程建筑基础理论等课程内容。“九一八”事情后,列任清华、西北联合大学等校专家教授。1949年后列任重工业部咨询顾问技术工程师,建工部工程建筑科学院副院长兼高级工程师。长期性从业建筑科学的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,对工程项目理论力学,非常是变横截面刚构剖析和桁架结构刚构剖析颇有功底。著作有《普通结构学》、《变截面刚构分析》、《装配式楔形绞接刚架》等。1955年入选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