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元二年,公元前87年。
长安,未央宫。
汉武帝刘彻看着眼前小心侍候自己的女人,身形曼妙,笑靥如花。
这是他最爱的宠妾,钩弋夫人。
她和武帝其它所有的女人都截然不同。
她沉静如兰,姿色更是上佳,最关键的是,皇帝能感受得到,这个女人深深地爱着自己。
如果可以,皇帝甚至愿意和她厮守一生,生而同眠,死而同寝。
但很可惜,钩弋夫人为自己诞下了一个儿子。
这倒是件奇怪的事。
为皇帝诞下子嗣,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。
封建王朝,母凭子贵,钩弋夫人应该借着这个婴儿更受皇帝宠爱才对。
如果一切没有意外,的确应该是如此。
但偏偏钩弋夫人的儿子被皇帝钦定为太子,变成了大汉王朝的唯一指定继承人。
这就更奇怪了。
儿子是太子,生母的地位岂不是更为尊崇?现在是妾室,过两天还不就是皇后?皇帝一死,儿子登基,岂不是摇身一变,就变成了太后?
很可惜,汉武帝同志也是这么想的。
但汉武帝同志绝对不会让这种想法变成现实。
这位堪称是两汉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拥有着一个非常不幸的童年。
(汉武帝 刘彻)
他在初登皇位的前五年时间里,一直是一个傀儡皇帝。
汹涌而强大的外戚政治让汉武帝被架空,没有丝毫的主权。
而在那时,掌握他权力的人,正是他的奶奶太皇太后窦氏和皇太后王氏。
眼前的佳人钩弋夫人此时低眉顺目,温柔怜人,但谁知道她以后会不会变成制约新皇帝的人?
汉武帝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悲剧在儿子的身上重演,所以他决定,杀掉钩弋夫人。
在钩弋夫人的苦苦哀求声中,皇帝还是处死了他。
也许皇帝很不忍心,也许皇帝也很难过。
但没有办法,政治和权谋的道路,从来都是要经过鲜血洗礼的。
钩弋,就用你的血,为我们的儿子,加冕吧!
后元二年,二月十四日。
一代雄主汉武帝驾崩,太子刘弗陵即位,史称汉昭帝。
(汉昭帝 刘弗陵)
这是一个登基就没有了母亲的皇帝,那一年,他年仅八岁。
表面上,他是皇帝,但实际上,昭帝只不过是个青葱年少的孩子。
汉武帝当然也明白这一点,所以临死之前,为昭帝留下了四位顾命大臣。
这四个人分别是上官桀、金日磾、桑弘羊和霍光。
上官桀是左将军,主管军事。
桑弘羊是粟都尉,负责国家财政。
金日磾是车骑将军,主要负责护卫皇帝的安全。
霍光同志就厉害了,他兼任大司马和大将军,不仅什么都管,还是四位辅臣中的领导人物。
这四个人的关系非比寻常。
上官桀的儿子娶了霍光的女儿,所以上官同志和霍光是亲家的关系。
既然是亲家,那就是实在亲戚,但这对实在亲戚的关系却不怎么样。
因为上官桀同志是个很有私心的人,自己位高权重,就想着把上官家的大小亲戚都封上个一官半职,但却被霍光拒绝了。
霍光的理由也很简单:无功不得封侯。
意思言简意赅,没有功劳,不能做官。
霍光的照章办事让上官桀心怀不满,而另外一位辅政大臣桑弘羊,和霍光也开始闹不愉快。
(霍光)
原因和上官桀同志差不太多,桑弘羊想要提携自己家亲戚,却被霍光死死卡住。
从人情世故的角度来讲,霍光同志的确有点不太通情理,大家都是同朝为官,低头不见抬头见的,我不过是给亲戚朋友安排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官职,你也不让,你这不是活脱脱的驳我的面子吗?
但从原则上来讲,霍光秉公办事,一点毛病也没有。
有读者可能要问,除了这仨人,不还有一位车骑将军金日磾吗?
这位仁兄虽然也是大权在握的辅臣,但出场机会实在是不怎么多。
一来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宫里充当保安大队长,是个专门负责保护皇帝的角色,二来这位仁兄寿命比较短,昭帝登基一年多,就因病去世了。
金日磾一去世,霍光就把金日磾的那部分权力给收拢兼并了。
上官桀和桑弘羊一看,老霍混得越来越好,自己再不想想办法,搞不好哪天就得被排挤出去。
两位大臣一不做二不休,简单的政治对抗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,他们打算做一件惊天的大事,造反。
而这个和大臣们一起参与造反工作的人,就是先皇武帝的第三个儿子,燕王刘旦。
这件事是水到渠成的。
刘旦想要废除昭帝,自己当皇帝。
而上官桀和桑弘羊在朝廷里屡受排挤,如果能拥立新君,自然功劳最大,必然能位极人臣。
所以这三位同志很快达成共识,搅合到了一起,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造反计划。
但造反不是嘴上说说,然后找支军队攻入长安,杀死皇帝就算完事儿了。
造反很复杂,绝对不是纸上谈兵或者简单粗暴的莽夫行为。
大家连夜开会,一顿商量之后,认为如果想要造反,必须先把手握重权的霍光给收拾了。
怎么收拾呢,当然不能趁着上朝的时候一剑把他捅死,想要收拾霍光,必须要采用政治手段,最好能借皇帝的手把他弄死。
(桑弘羊)
于是上官桀和桑弘羊开始轮番给皇帝上书,检举揭发霍光的各种违规行为,例如:知法犯法、贪污漏税、调戏良家妇女,欺负孤寡老人等行为。
这些检举揭发当然是空穴来风,子虚乌有。
因为从史书的记载中,我们会发现霍光同志是一个非常老成持重且心思缜密的人,这种低级错误,他当然是不会犯的,就算犯了,也不会蠢到被对手发现。
但架不住上官桀这帮人,人多势众,污蔑霍光的折子越来越多,在皇帝的案前几乎堆成了山。
身为当事人的霍光当然也知道了这件事,但霍光采取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做法。
他开始不去上朝,早上只要一起床,就站在自己的卧室里,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墙上的一幅画。
这幅画是武帝托孤之时赠送给霍光的,名字叫做:《周公辅成王图》。
周公是西周的开国功臣,成王是周朝的第二任国君。
成王年幼,周公受先帝托孤之重任,兢兢业业,痴心不改的辅佐成王,终于开创了周朝的繁荣和辉煌。
武帝送霍光这幅画的意思很简单,我的儿子也许不如成王出色,但我希望你能学习周公,老老实实地给我儿子打工。
事实证明,霍光同志做到了。
传统意义上,很多人认为霍光是个权臣。
是的,他的确是个权臣。
但权臣有两种。
一种是权力很大的大臣。
另一种是擅权的大臣。
前者有权不滥用,后者有权用起来没个完。
霍光同志在大汉朝廷可以说是手眼通天,但他却是一个极度自律的人。
不因公废私、不玩忽职守、更不会利用职务之便,给自己谋福利。
他也许比不上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的那种豪情,也谈不上君子死知己,提剑出燕京的那种忠诚,但他的确是一个比较合格的大臣。
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时刻,做一个合格的大臣,已经很难了。
自己每天废寝忘食地给皇帝打工,结果却被一帮大臣中伤,霍光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。
他在家里一待就是一个月,天天看那副《周公辅成王图》,意思很明显:我是忠臣,我要皇帝还我清白。
(历史上的周公辅佐成王)
汉昭帝当然也很会做人,一看霍光受委屈了闹脾气,立刻对大臣们说了这么一句话:
“大将军忠臣,先帝所属以辅朕身,敢有毁者坐之。”——《汉书·卷六十八》
皇帝意思也很直截了当:霍光是忠臣,是先帝指定的辅佐我的人选,谁要再敢说霍光的坏话,那就要按犯罪处理了。
昭帝哄好了霍光,霍光复朝,第一件事就是处理燕王刘旦的造反问题。
按说这伙人的造反行动在底下准备的极其隐秘,很难被人察觉,但俗话说,若要人不知,除非你没干。
刘旦手下的稻田使者燕仓凑巧知道了他们的造反计划,立刻就向朝廷去打小报告了。
稻田使者,不是个称号,而是个官职,主要负责土地的田租和赋税。
百密一疏,这样惊天的计划坏在了一个芝麻小官的身上。
朝廷知道了刘旦作乱的计划,先发制人,拔出萝卜带出泥,直接把上官桀和桑弘羊都给法办了。
刘旦知道自己事败泄露,肯定没有活路,索性引刀自刎,领了便当。
四海太平,环宇廓清。
四大辅臣变成了一大辅臣,霍光彻底地掌控了朝政。
这回轮到霍光同志安排自己的亲戚了。
他的儿子霍禹,侄孙霍云成了长安城未央宫的中郎将。
霍云的弟弟霍山,成了奉车都尉侍中。
他的两个女婿,分别担任东宫和西宫的卫尉。
这些官职细说起来很繁杂,但简单总结就是一句话:
皇宫里,尤其是皇帝身边,抬眼望去,全都是霍光的人。事情发展到这里,我们不仅要问一句,此时的霍光,还是那个忠心耿耿的霍光吗?
他到底是在保护皇帝,还是在变相的软禁皇帝?
他到底想要干什么?
似乎山雨欲来风满楼,似乎又要有大事发生。
但无论发生什么事,也都和昭帝无关了。
元平元年四月十七癸未日,公元前74年6月5日。
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因病驾崩于未央宫。
(长安城 未央宫)
皇帝死了,英年早逝,龙驭上宾。
皇帝是怎么死的?史书没有记载,也更无更加详细的历史文献佐证。
人们只知道,皇帝嘎嘣一下子,就死了。
而真正的死因,也许是病逝,也许是暴亡,甚至是非正常死亡,都不得而知,想要揭开这个答案,也许只能去问皇帝本人了。
但我估计,这事儿八成和霍光脱不了关系。
但历史讲的就是一个严谨,没有实证,我作为作者,也不能给他定罪。
此时,权力已经无以复加的霍光同志风风光光的办完了昭帝的葬礼,打算为大汉帝国挑选新的继承人。
这个人会是谁?
是个彩蛋级别的选手。
西汉的未来会怎样?
和那些尚未解开的历史之谜一样,谁也,不知道。
评论